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,却惨遭灭亡,世上再没有此姓氏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秦始皇,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,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,却在他去世后短短三年间迅速崩溃。
他的功臣们得以安然无恙,似乎在历史的脉络中显得异乎寻常。
但为什么秦始皇会选择不杀功臣?他的仁慈为何并未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?
秦始皇与统一六国的战斗
嬴政,这个后来被称为“始皇帝”的名字,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。
出生在赵国的邯郸,当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质子,母亲赵姬陪伴在身旁。
那时的秦国和赵国正在激战,秦赵之间的敌意深深烙印在了嬴政幼年的记忆中,他眼中的家,充满了冷酷与不安。
嬴政十三岁那年,他正式继位为秦王,由于年幼,国家大事主要由相国吕不韦执掌。
随着年纪增长,嬴政展现出强大的权力欲望和个人魄力,他逐步将国家权力握在自己手中,并且着手实施统一天下的计划。
公元前230年,嬴政的军队首先灭掉了韩,随后,魏、楚、燕、赵、齐相继灭亡,嬴政在十年间,灭六国,一统中原。
战争中的他,冷静、果断,手下的将领们如王翦、蒙恬、李信等人,各个都是一时之雄。
他们指挥着秦军,一次次攻破坚城,一步步将其他诸侯国纳入嬴政的版图之中。
战场上,王翦是他最信任的将领,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,最终攻破楚国,结束了楚国数百年的历史。
王翦功成后,没有像后来的很多功臣那样遭到猜忌,反而受到了始皇帝的丰厚赏赐,安然退休。
在自己的家乡生活,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平静。
而李斯,这位来自楚国的策士,辅佐秦始皇完成了统一,设计出郡县制度,使得中央权力得以扩展至全国各地。
他对于嬴政来说,既是臣子,也是智囊。然而,不同于其他帝王,秦始皇并没有在完成大业后对这些功臣下手。
王翦、蒙恬、李斯,他们都得以善终。这也成为了秦始皇与后世帝王之间的最大区别之一。
功臣的命运与秦始皇的用人之道
统一天下后,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。
他实行郡县制,废除了以前的分封制,确保中央权力可以深入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。
为了维护这种权力,秦始皇依旧重用了,他那些在战场上,建功立业的功臣们。
王翦被赋予了更大的土地,李斯继续在朝中担任丞相,制定各种法令,蒙恬负责北疆防御,修筑长城,抵御匈奴。
秦始皇不杀功臣的举动,在后世帝王中显得极为罕见。
刘邦、朱元璋都以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手段,对待那些帮助他们,建立王朝的功臣,可秦始皇没有,他似乎并不害怕,这些功臣会对自己的统治,产生威胁。
自己以天子之名统治天下,功臣们的忠诚,应该是理所应当的。
“蒙恬,你的任务很重要,北疆的防御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。”始皇帝在一次朝会上对蒙恬说。
他的语气坚定,目光中充满信任。
蒙恬领命而去,带着数万兵士,修筑长城,保卫国家边疆,在秦始皇的眼中,这些将领并非威胁,而是他统治天下的重要支柱。
但这种选择背后也有它的风险。
秦始皇给予这些功臣们太多的权力和信任,这导致他的统治中,缺乏一种严格的权力控制机制。
他以为功臣们会因为他的恩惠而忠心耿耿,随着他的年老,朝中势力变得愈发复杂,内部的裂痕也逐渐显现。
秦二世与秦朝的灭亡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。
他的死,成为了秦朝崩溃的开端。死前,他留下遗诏,命长子扶苏继位。
由于赵高和李斯的密谋,这封遗诏从未抵达扶苏手中,赵高,宦官出身,手段毒辣,他与丞相李斯一起伪造了新的遗诏,立胡亥为帝,逼扶苏自尽。
胡亥即位后,被称为秦二世。
这位年轻的皇帝没有父亲那种坚定的意志,也不具备足够的政治智慧。
他完全依赖赵高,甚至对赵高产生了畏惧,赵高逐步掌控朝政,开始排除异己。
蒙恬因与扶苏关系密切,被赵高设计陷害,最终自杀。
而李斯,这位曾在秦始皇手下显赫一时的丞相,也因赵高的设计被处以极刑。
秦二世的昏庸无能加速了秦朝的灭亡。
他对百姓的疾苦充耳不闻,沉迷于享乐与宫廷的奢华生活。
与此同时,各地的叛乱接连爆发,陈胜、吴广揭竿而起,百姓们在严苛的法令,和沉重的徭役中忍无可忍,纷纷加入到反秦的行列。
公元前207年,刘邦率军攻入咸阳。
秦二世胡亥被赵高胁迫下达无力的命令,无法阻止军队的攻陷。
秦朝的灭亡来得如此之快,以至于那些曾经一手建立起这个帝国的人,未曾料到它会在自己眼前崩塌。
秦始皇政策的矛盾与后世的影响
秦始皇在位时所做的一切,确立了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基本格局。
他的改革,包括统一文字、度量衡,推行郡县制,巩固了国家的基础。
这些措施,为后来的汉朝乃至中国封建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秦始皇对于功臣的宽容和信任,也为秦朝的迅速崩溃埋下了隐患,在秦朝,始皇帝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,其他的制度和监督体系相对薄弱。
功臣虽然未被杀害,但在始皇帝死后,权力的空缺,使得他们迅速成为,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。
后世的帝王从中吸取了教训。
刘邦在建立汉朝后,对那些有功之臣毫不手软,韩信、彭越等人都在立下大功之后被赐死。
朱元璋亦是如此,在明朝建立后,纷纷剪除功臣,以防止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皇位。
这种“卸磨杀驴”的手段,固然显得残酷,却有效地防止了功臣篡权。
秦始皇的选择,或许是出于对功臣的信任,亦或许是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。
他相信自己建立的国家足够强大,能够在没有他的情况下继续存续下去,这种想法低估了人性的贪婪与复杂。
当他死去,留给继承者的,只是一个过度集中且缺乏弹性的权力体系,而非一个稳固的国家。
秦始皇死后三年,嬴姓就此消失于中国历史的皇室血统中。
秦朝的灭亡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结束,也是嬴政这一姓氏退出历史舞台的终章。
那曾经不可一世的铁血帝国,最终只留下了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名字,以及无数关于权力、信任和人性的反思。
结语
秦始皇,不杀功臣的选择,既是他的仁慈,也是一种自信。
这种仁慈并未能为他换来后代的稳固,秦朝在他的去世后迅速走向灭亡,留下的是一个帝国短暂的辉煌和无尽的遗憾。
从秦始皇的选择中,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脆弱。
而嬴姓的消失,更是证明了即使是最伟大的帝王,也无法控制历史的洪流。